新聞中心
News Center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提出,在紫禁建成600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將陸續推出許多精品文物,其中,就包括的古畫——清明上河圖等。文物重現人間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在著作展出之際,文物的保護工作也要格外注意。
一般來說,文物在展出時,都有很大的條件限制,對四周的環境溫度、適度、二氧化碳、微生物等都有所要求。在之前,一般都需要人工進行檢測,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的需求,傳感器已經成為文物保護中常用的一種監測儀器。
通過在展柜里部署的傳感器,可以感知區域對象的光照強度、紫外線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周圍溫度濕度乃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等,一旦產生突發情況,工作人員也就可以快速找出發生異常的具體位置,在短時間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比如,湖北省博物館目前使用的館藏環境質量監控系統便可對館藏文物實施全天候監控。通過借助100多個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可對存儲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度、紫外線等進行檢測。
除了館藏的文物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戶外文物也已經使用到了傳感器來確保文物的安全。比如說,浙江杭州六和塔上安裝了位移傳感器、應變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等150多個傳感器,可以*掌握各結構病害的發展過程;廣州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安裝了64個傳感器,監測內容包括水文、環境、溫濕度等,可以通過分析查出水閘遺址的病害根源;在西湖通過空氣溫度傳感器、空氣濕度傳感器、土壤溫度傳感器、土壤含水率傳感器、風向傳感器、風速傳感器等傳感器的使用,建立了一套自動監測體系。
傳感器的使用還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安全。在一些文博歷史珍藏珍品的庫房內,雕塑、青銅器類的文物一般安裝了壓力傳感器;掛畫類則安裝了拉力和位移傳感器。此外,對于庫房的墻,可以使用振動傳感器,以防止盜賊通過挖掘進行偷竊。
這些傳感器的使用保護了文物的安全,同時,文物保護工作也在推動著傳感器技術不斷向前發展。從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的結構性傳感器,再到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的固體型傳感器,再到現在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智能傳感器,傳感器技術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
根據統計,目前我國現有各類博物館在4千家以上,館藏文物超過3千萬件,隨著人們文物預防性保護意識的不斷重視,這些文物的保護工作將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傳感器,對于傳感器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重要的機遇和挑戰。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傳感器行業發展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尚未突破、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能力弱等問題。對于相關企業來說,還要抓住發展機遇,突破技術的禁錮,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